网问答>>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当时的社社会大事如鸦片战争日中鸦无
问题
已解决

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当时的社社会大事如鸦片战争日中鸦无

时间:2025-11-24 01:03:36
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当时的社社会大事如鸦片战争日中鸦无
最佳回答
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核心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刺激与革命思想的启蒙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民族危机的直接冲击是志向形成的现实基础。1911年前后,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东北地区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土地、掠夺资源,甚至策划“满蒙独立”等分裂活动,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面临严重威胁。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使少年周恩来深刻意识到中华民族已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例如,他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就读时,目睹了外国人在华的特权与国人的屈辱,这种直观的民族压迫体验,成为他思考救国道路的起点。其次,革命思想的启蒙为志向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周恩来系统阅读了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邹容《革命军》等革命著作。这些书籍以激昂的文字揭露清政府腐败、呼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传递了“振兴中华”的核心理念。例如,《革命军》中“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的表述高度契合,表明他已将个人理想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同时,他养成每日读报的习惯,通过《申报》《大公报》等媒体关注时局,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命运的认知。最后,个人思考与时代责任的融合是志向的升华。在修身课上,周恩来没有局限于个人前途或家庭期望,而是将读书目标直接指向“中华崛起”。这一选择既体现了他对民族危机的深刻关切,也反映了革命思想对其价值观的重塑。他意识到,唯有通过知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这种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思维,彰显了其超越同龄人的格局与担当。
时间:2025-11-24 01:03:38
本类最有帮助
Copyright © 2008-2013 www.wangwen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2000710号-1
投诉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