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问答>>“基因编辑婴儿” 案宣判!贺建奎一审获刑三年,罚款 300 万
问题
已解决

“基因编辑婴儿” 案宣判!贺建奎一审获刑三年,罚款 300 万

时间:2025-11-23 05:06:29
“基因编辑婴儿” 案宣判!贺建奎一审获刑三年,罚款 300 万
最佳回答
2023年12月30日,“基因编辑婴儿”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贺建奎因非法行医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案件背景与核心事实2016年起,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为追逐商业利益,与广东省某医疗机构张仁礼、深圳市某医疗机构覃金洲共谋,在明知违反国家规定和医学伦理的情况下,以“编辑人类胚胎CCR5基因可生育免疫艾滋病婴儿”为名,将未经严格验证的基因编辑技术用于辅助生殖医疗。他们伪造伦理审查材料,招募男方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夫妇实施基因编辑,通过冒名顶替、隐瞒真相的方式,由不知情医生将编辑后的胚胎植入人体,导致2人怀孕并诞下3名基因编辑婴儿。法律定性:非法行医罪的构成要件法院审理查明,贺建奎等3人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故意违反国家科研和医疗管理规定,逾越伦理道德底线,将基因编辑技术直接应用于人类辅助生殖医疗,扰乱医疗秩序且情节严重。其行为符合《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非法行医罪”的构成要件,即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本案中,贺建奎作为主谋被从重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三百万元,其余两名同案犯分别获刑二年、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一百万元、五十万元。伦理争议:科学突破还是疯狂实验?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宣布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诞生,声称通过修改CCR5基因使婴儿天然抵抗艾滋病。此消息引发全球科学界强烈震动:学术界反对:100多名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谴责其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疯狂且不负责任”;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分会等机构明确表示反对。政府介入调查: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国家卫健委、科技部等部门迅速回应,启动严肃调查程序,明确禁止此类研究。国际舆论质疑:国际科学界担忧基因编辑技术滥用可能导致“设计婴儿”“超级人类”等伦理灾难,违背科技发展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贺建奎的辩解与事实反驳贺建奎曾辩称“历史终将站在自己这边”,并声称“为实验制定了完善计划”。然而,调查显示:技术漏洞:其编辑的CCR5基因突变能否真正抵抗艾滋病存在争议,实验安全性、有效性未经充分验证。伦理缺失:伪造伦理审查材料、隐瞒实验真相,完全忽视受试者知情权和长远健康风险。法律规避:自筹资金、蓄意逃避监管,私自组织人员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生殖目的基因编辑活动。2019年,《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公开的贺建奎手稿片段进一步证实,其实验存在科学事实错误和伦理忽视,4位审阅专家一致否定其“成功”宣传。案件警示:科技伦理的底线不可逾越本案宣判标志着中国对基因编辑技术监管的强化,也向全球科学界传递明确信号:法律红线:任何涉及人类生殖的基因编辑研究均需严格遵守《民法典》《刑法》《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批准不得实施。伦理原则:科技发展必须遵循“不伤害、有利、尊重、公正”的医学伦理准则,保障人类尊严和公共利益。国际共识: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中国《民法典》均明确禁止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违者将承担刑事责任。结语贺建奎案的宣判不仅是对个体违法行为的惩戒,更是对科技伦理底线的重申。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上帝的手术刀”,其应用必须建立在科学审慎、伦理合规、法律授权的基础之上。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超级人类”的科幻噩梦成为现实,确保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
时间:2025-11-23 05:06:37
本类最有帮助
Copyright © 2008-2013 www.wangwen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2000710号-1
投诉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