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问答>>被严重误解的一句古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问题
已解决

被严重误解的一句古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时间:2025-11-10 06:58:03
被严重误解的一句古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最佳回答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正确理解是:社会成员遵守规则必须依靠外力强制,即‘可使由之’;而道德觉悟无法靠外力强制,只能依靠教化与内在觉悟,即‘不可使知之’。“使”:意为“强制”“命令”,指通过外力推动行为。例如法律、纪律等规则的执行,无论个体是否理解或认同,都必须遵守,这体现了“可使由之”的强制性。“由”:指“遵守规则”“礼仪”,是外在的行为约束。规则作为社会运行的框架,需通过强制力确保执行。例如交通法规要求红灯停、绿灯行,无论行人是否理解其意义,都必须遵守,否则会破坏秩序。“知”:指“道德觉悟”或“格物致知”中的智慧,是内在的修养。道德无法通过强制手段灌输,而需通过教化、示范和启发实现。例如,若强行要求某人“必须善良”,反而可能引发逆反心理,违背道德培养的客观规律。误解的根源在于对“知”的片面解读:传统误解将“知”简单理解为“知识”,进而认为孔子主张“不让百姓有知识”。实际上,“知”在此处特指道德层面的觉悟,而非普通知识。道德的提升需依赖社会先知者(如士、知识分子)的示范作用,而非强制命令。例如,儒家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即知识分子需以身作则,通过“新民”带动全社会道德进步,而非强迫民众革新。社会运行的双重约束: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规则与道德的共同作用:规则(由之):通过强制力维护基本秩序,如法律、制度等,确保社会成员的行为符合最低标准。道德(知之):通过内在觉悟提升精神境界,如仁爱、诚信等,需依靠教化与榜样引领。若试图用强制力提升道德,将违背人性规律。例如,若强制要求所有人“无私奉献”,反而可能破坏社会信任;而通过树立道德典范(如圣人、英雄),才能激发民众的自觉追随。孔子的真实意图:孔子并非主张“愚民”,而是强调道德教化的特殊性。他指出:规则可强制执行,但道德需自愿领悟;社会先知者(士)应承担教化责任,通过“明德”“示范”推动全民道德进步;强制手段仅适用于行为约束,无法塑造高尚品格。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人性”与“社会治理”的深刻洞察:外在规则保障秩序,内在道德成就文明。
时间:2025-11-10 06:58:10
本类最有帮助
Copyright © 2008-2013 www.wangwen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2000710号-1
投诉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