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问答>>李玫瑾教授针对孩子心理养成、抚养性格,在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巅峰论坛上的演讲
问题
已解决

李玫瑾教授针对孩子心理养成、抚养性格,在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巅峰论坛上的演讲

时间:2025-11-04 15:46:44
李玫瑾教授针对孩子心理养成、抚养性格,在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巅峰论坛上的演讲
最佳回答
李玫瑾教授在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巅峰论坛上,围绕孩子心理养成与性格抚养提出了以下核心观点:一、性格培养的关键期与核心方法6岁前是性格培养黄金期:性格属后天心理现象,形成于早年且终身影响。6岁前未建立规范,12岁后易因身高与能力增长暴露问题(如叛逆、成瘾)。3岁立规矩:3岁时需对孩子说“不”,通过拒绝不合理需求(如打滚哭闹)建立行为边界,避免12岁后因反抗失控引发冲突。言语与性格同源:性格形成类似语言学习,依赖后天互动。孩子通过模仿抚养者行为模式,形成思维与行为惯性。二、教育好孩子的三大条件亲自抚养建立情感联结:父母需在孩子完全依赖期(尤其是6岁前)投入时间,通过陪伴、讲故事、共同游戏等方式建立依恋关系,为教育奠定基础。恩威并施管理:3岁前以照顾建立“恩”(情感依赖),3岁后通过“立威”(如板脸制止不当行为)规范行为,避免打骂。观念培养重于知识灌输:高智商犯罪者缺的是“观念”(随事形成的判断),而非知识。父母需通过日常对话(如讨论社会新闻)传递正确价值观,避免孩子因缺乏规则意识误入歧途。三、好性格养成的具体行为方式延迟满足训练:6岁前通过游戏或规则(如规定玩手机时间)培养耐心,让孩子理解“等待与表现好才能获得奖励”,避免冲动行为。沟通与情绪管理:教导孩子用语言表达需求,而非通过哭闹或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抵制诱惑训练:通过设定界限(如超时即停止)帮助孩子区分“可做”与“不可做”,形成自我约束能力,预防成瘾行为。四、社会支持与母亲陪伴的必要性立法保障陪伴时间:呼吁全社会重视6岁前陪伴,通过立法限制母亲工作时间,确保其有足够时间参与抚养。避免频繁更换抚养人:老人或保姆抚养易导致宠溺或监管疏漏,家庭内一对一抚养(如母亲)更利于建立稳定依恋关系。抚养是民族与国家责任:早期抚养缺失可能导致个体一生问题,影响家庭与社会稳定。需将抚养从“私事”提升为公共议题,通过宣传与政策支持优化养育环境。案例佐证:少年犯罪者多因早年放纵宠溺,导致青春期无法适应学业压力(如坐不住、抗拒学习)。职务犯罪者虽聪明,但因缺乏抵制诱惑训练,在权力与金钱面前失控。通过延迟满足训练的孩子(如李玫瑾第三代),能自觉遵守时间规则,形成自律习惯。
时间:2025-11-04 15:46:53
本类最有帮助
Copyright © 2008-2013 www.wangwen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2000710号-1
投诉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