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问答>>在山东的高中,大学生的家长必看的问题,到底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少走弯路?
问题
已解决

在山东的高中,大学生的家长必看的问题,到底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少走弯路?

时间:2025-08-07 10:28:22
在山东的高中,大学生的家长必看的问题,到底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少走弯路?
最佳回答
咱们用最接地气的话,把这事儿说透:一、校园"温室"里养出的"就业小白"从幼儿园到大学,孩子像在"教育轨道"上跑了十几年,对"上班"的认识全靠听说——没挤过早高峰地铁,没被业绩考核追过,更没见过招聘会上HR挑简历时那"毒辣"的眼神。就像温室里的花,没见过外面的风雨,自然觉得"继续上学"最舒服。大学快毕业时,专升本、考研成了"拖延上班"的借口,问为啥升学?答"提升学历""找好工作",但真问具体想干啥,十个有八个答不上来——说白了,就是怕上班,像考试前总想多磨会儿洋工的孩子。二、统计数据的"时间差"坑了多少人国家统计16-24岁失业率时,专升本、考研的学生不算"失业"(因为还在"上学")。这让部分学生产生错觉:"只要24岁前一直上学,就不算失业"。可年龄不会等人啊!等他们毕业超过24岁,才发现同龄人早积累了几年工作经验,自己除了张文凭,啥都不会。就像用书本搭了个"临时帐篷",暂时挡住了失业的风雨,但等帐篷拆了,才发现外面早发了大水。三、专家戳痛处,学生却"不服气"张雪峰这些教育界的人常问:"考研不就是为了找工作吗?"这话戳中了很多大学生的痛点,但不少人觉得这是"太功利"。其实啊,表面的"不服气"是逃避现实——他们不愿承认,自己说的"学术追求",不过是晚上班的借口。就像孩子说"我再玩会儿就写作业",结果玩到半夜。大学里没人带他们去招聘会看看:企业要的是"3年经验""会XX技能",要是用考研的2-3年去上班,早能在公司站稳脚跟了。校园里的优越感,在就业市场面前,就像纸糊的灯笼,一戳就破。四、家长别被"再读书"和培训机构坑了孩子说"想再读书",家长就掏钱支持,却没想这可能是逃避的借口。破解这谎言最好的办法,是带孩子去招聘会转转:看看多少人抢一个岗位,听听HR说"我们只要能干活的"。更要警惕培训机构——他们用"学历决定命运"制造焦虑,用"保过班"吸引家长掏钱。等孩子没考上,他们又说"上学不是唯一出路"。钱进了他们口袋,孩子的时间却回不来了。更恶心的是,有些学生在网上说机构不好,机构就威胁"诬陷",用法律手段封口。家长要记住:这些机构的核心是赚钱,孩子的未来只是他们的"工具"。报班前仔细看合同,别信"禁止差评"的霸王条款,告诉孩子:说真话是权利,不用怕威胁。五、民营企业才是"就业大本营"很多孩子盯着央企、国企,却不知道:90年代国企改革后,现在全国央企国企才1100多家,而民营企业超过5700万户,占了企业总量的92.4%,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民营企业老板要的是"能干活、出成绩"的人——一个有3年经验的专科生,可能比刚毕业的研究生更吃香;一个能拉来订单的销售,比"985"应届生更受重视。职场不是考场,文凭是参考,能干活才是硬道理。六、家长必须做的三件事与其让孩子抱着"进央国企"的梦拖延,不如带他们做三件事:查数据:看看5700万民企和1100家央国企的比例,明白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跑招聘会:去教育部办的招聘会现场,听听企业HR说"更看重什么";聊经验:找在民企工作的亲戚朋友聊聊,打破"民企不稳定"的偏见。最后说句大实话:就业确实残酷,但"晚就业"给不了安全感,手里有真本事才是底气。家长清醒了,才能帮孩子看清方向——在该奔跑的年纪,别选择原地踏步。
时间:2025-08-07 10:28:24
本类最有帮助
Copyright © 2008-2013 www.wangwen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2000710号-1
投诉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