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问答>>公孙龙子:白马非马?公孙龙的脑洞哲学
问题
已解决

公孙龙子:白马非马?公孙龙的脑洞哲学

时间:2025-07-30 00:14:38
公孙龙子:白马非马?公孙龙的脑洞哲学
最佳回答
【白马非马?公孙龙的脑洞哲学】 如果战国时期有“热搜”,公孙龙绝对是霸榜选手——这位“杠精鼻祖”用一句“白马非马”炸翻先秦论坛,让儒家、墨家集体挠头。他的《公孙龙子》堪称古代语言逻辑学的“极限挑战”,用今天的话说:这波操作属于“用魔法打败魔法”。 **散佚的“诡辩圣经”**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但历经秦火汉战,到明代《道藏》里只剩《迹府》《白马论》等6篇“幸存者”。宋代学者曾怀疑现存版本是晋朝人的“同人作品”,但其中核心思想仍闪烁着公孙龙式的犀利——毕竟能把“白马不是马”的悖论讲成逻辑闭环,这功力绝非后人能轻易模仿。 **“名实之辩”的硬核玩家** 作为赵国辩论天团的核心成员,公孙龙专攻“名实关系”(概念vs现实)。他的《白马论》提出:白马=“白”+“马”,与单纯的“马”不是同一概念。这看似抬杠的命题,实则揭示了语言对思维的塑造——就像今天网友争论“番茄是不是水果”,本质是分类逻辑的博弈。 **反常识背后的方法论** 《坚白论》更绝:一块石头,其“坚硬”和“白色”属性可以分离认知(视觉感知白,触觉感知硬)。这种“属性拆解”堪称先秦版“元宇宙思维”,比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早了近两千年。难怪胡适评价:“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诡辩家,也是最被低估的逻辑学家。” 如今读《公孙龙子》,像打开一台战国时期的“思维粉碎机”。那些看似荒诞的命题,实则是语言逻辑的精密实验——毕竟在人类认知的战场上,有时候“较真”才是最大的浪漫。视频链接
时间:2025-07-30 00:14:42
本类最有帮助
Copyright © 2008-2013 www.wangwen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2000710号-1
投诉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