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问答>>如果非得选择一样,一夫多妻制好还是一妻多夫制好?
问题
已解决

如果非得选择一样,一夫多妻制好还是一妻多夫制好?

时间:2024-10-15 00:13:56
如果非得选择一样,一夫多妻制好还是一妻多夫制好?
最佳回答
一妻多夫制~~~~~~提起动物学家,人们立刻会想到那些研究稀有野生动物的研究者——黑猩穗闭猩、大熊猫、狮子、老虎等。这些动物要么美丽,要么聪明,要么威武,因此为它们在深山老林、草原荒漠中的研究似乎更令人敬佩。然而,英国动物学家尼克·戴维斯却在剑桥大学的植物园里研究一种外表平凡、常见的小鸟——篱雀,并且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观察了那里427只成年篱雀的生活。在繁殖季节,他几乎每天都会去拜访它们。篱雀的外表与麻雀相似,羽色暗淡,看起来较为单调。19世纪英国博物学家兼牧师莫里巧族旦斯曾大力赞扬这种小鸟,呼吁他的教区教徒效仿它们,过上一种低调、谦逊而正派的生活。然而,在戴维斯的眼中,这种外表低调的小鸟的生活却并不谦逊、正派。他描述道:“一对篱雀在一起觅食,安详地跳进树丛中。雄鸟飞到一边,雌鸟则飞向另一边。一旦离开了雄鸟的视线,雌鸟立即飞进附近的矮树丛,与那里的另一只雄鸟交配。之后,她便与配偶会合,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样子。”虽然鸟类常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天鹅、爱情鸟、鸳鸯等经常成为诗人赞美的对象,但它们的“亲密”行为并非出于感情,而是为了传递基因。它们的生活受到达尔文法孝扰则的支配:留下尽可能多的后代。因此,雌性和雄性走到了一起,但它们的利益并不总是相同的,生理特征导致了它们的目标存在差异:雄性希望尽可能多地传播种子,而雌性则希望尽可能多地养育自己的后代。对雌性来说,最有利于自己的婚姻形式是一妻多夫制(多一个丈夫就是多一个养家的帮手),其次是 一夫一妻制,第三是一夫多妻制。对雄性来说,情况则恰好相反,最理想的形式是一夫多妻制(可以有 更多后代),其次是 一夫一妻制,第三是一妻多夫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雌雄之间的相互博弈使得大多数鸟类都采用了一夫一妻制,这种做法似乎对雌雄双方都公平。然而,外表单调的篱雀却拥有最丰富的婚姻形式: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都存在,甚至还普遍存在多夫多妻制。在剑桥大学植物园这个小群体(大约只有80只)的篱雀中,这四种形式都同时存在,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多夫多妻制在雌鸟中分别占了32%、7%、23%、38%。采取一夫一妻制的,通常是在双方都没能吸引来第三者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而采取多夫多妻制的,似乎也陷入了困境。戴维斯发现,那些表面上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雌鸟通常也会主动引诱第三者来交配,这样做会鼓励第三者为雌鸟的后代提供食物。而雌鸟的原配一旦发现,会尽力将第三者赶走。根据达尔文法则,第三者应根据是否与雌鸟成功交配来决定是否为雌鸟的后代服务。如果交配成功,雌鸟的后代中可能有第三者的种,第三者提供帮助会增加自己基因传播的机会,否则就是在做无谓的服务。戴维斯的观察发现,第三者基本上是根据这一法则行事的。在成功交配后,有80%的第三者可能会为幼鸟提供食物。如果交配失败,只有9%的可能会提供食物。而且,第三者会根据成功的程度来调整帮助的程度:交配次数越多(留下自己后代的几率越高),就越努力提供食物。雌鸟引诱第三者的好处非常明显。一窝由母亲和两只雄鸟养育的幼鸟(平均一窝有2.95只能成年)比由一雌一雄养育的幼鸟(平均一窝有1.21只能成年)更容易存活,在会飞时体重也更重。甚至原配雄鸟也可能从中受益。戴维斯的计算表明,如果一窝幼鸟中有60%~70%是原配雄鸟的种,那么让第三者参与进来,对原配雄鸟也有好处。但原配为什么通常要把第三者赶走呢?这似乎表明他很“清楚”他的后代不可能达到这个比例。戴维斯对幼鸟做亲子鉴定(对比DNA),证明确实如此。在那些由第三者参与养育的幼鸟中,平均来说只有45%~55%是原配雄鸟的后代。在这种情况下,原配雄鸟当然最好防范第三者。篱雀多姿多彩的家庭生活,其实是两性既合作又冲突的结果,双方都想利用对方来为自己留下尽可能多的后代。这个适用于所有有性繁殖生物的道理,却由一种不起眼的小鸟如此鲜明地证明了。
时间:2024-10-15 00:14:00
本类最有帮助
Copyright © 2008-2013 www.wangwen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2000710号-1
投诉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