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问答>>2017.10.1经济学人官译:免费不是免费
问题
已解决

2017.10.1经济学人官译:免费不是免费

时间:2024-08-11 20:09:14
2017.10.1经济学人官译:免费不是免费
最佳回答
互联网上的免费午餐并非真的免费。Facebook,每天有用户平均花费50分钟,承诺成员:“它是免费的,并且永远免费。”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便宜。但这是互联网上众多“便宜”之一——YouTube的观众每天观看10亿小时的视频。这些免费午餐确实有代价,问题在于如何计算这些代价。因为消费者并没有为许多数字服务支付现金,除了互联网连接的成本,经济学家不能将这些交易视为常规交易。免费的经济模式是不同的。与传统的商家不同,Facebook和谷歌这样的公司让用户自己创造价值。上传到社交网络的信息和图片会将其他人吸引过来。在线搜索、选择和“点赞”让算法了解人们的需轮乎求。比如,既然你买了本《共产党宣言》,那是否考虑再买一本《资本论》呢?免费服务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产物。在互联网时代早期,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免费午餐。他们不清楚祥搭自己的数据值多少钱。而数字公司接触到的人数以亿计,因此单个人的数据不管怎么说价值都很小。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实体世界,数字世界里没有“稀缺”一说。数据取之不竭,传输又超级便宜。1993年,美国通讯公司MCI的电邮服务对前500个字符收费50美分,之后每增加500个字符续收10美分。而互联网则将这笔费用削减至零。边际成本微乎其微,还收费的话就不切实际了。用户也许是不用支付任何费用,但谷歌和Facebook这样的公司需要承担花在工程师、数据中心等上面的固定成本。为了赢利,它们间接榨取用户,将精准定位的广告推送到用户眼前,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浏览,为此向公司收取广告费。通过充斥屏幕的广告和推广帖,2017年第二季度Facebook平均从每个用户那里赚取了4.65美元。相比而言,只有8美分来自用户付费和其他费用,主要是购买虚拟游戏中的装备。由于不存在价格,经济学家很难计算出人们在用数据和注意力换取数字服务时实际得到了多少。一些证据显示人们得到免费服务挺值的。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 Brynjolfsson)、菲利克斯·艾格斯(Felix Eggers)以及阿维纳什·甘纳门耐尼(Avinash Gannameneni)向受试者提供数目不等的现金,作为交换,受试者放弃使用Facebook一个月。他们根据受试者的反应估算出,对消费者来说Facebook的平均年价值在750美元左右。同一项研究中一个更简单的调查(没有真正提供现金)显示,平均下来,人们对免费搜索引擎的估价为每年16,600美元,免费地图2800美元,免费视频900美元。听起来,这对于消费者是个很不错的交易,但它却在其他方面引发了问题,比如税收。既然不允许专业人士以出售服务换取实物福利的方式逃税,那如果消费者提供了数据而以服务的形式获得报酬,他们怎么就可以不交税?统计人员同样因为无价格领域而为难。GDP大多由以市场价成交的交易来衡量。在最近一项研究中,费城联邦储备银行的莱纳德·纳卡穆拉(Leonard Nakamura)以及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的乔恩·塞缪尔斯(Jon Samuels)、雷切尔·索洛维切克(Rachel Soloveichik)通过广告费来估算未计入的产值,估测出2013年美国GDP应该比实际报告的多190亿美元。隐私权倡议人士也感到担忧。比起那些几近为零的价格,消费者对免费品还是情有独钟得多。亚马逊在欧洲首次推出免运费服务时,订单激增,但法国除外——由于操作失误,亚马逊在法国收取大约10美分的运费。隐私权倡议人士担心,“免费”的旗号会助长轻率的决定,例如,比起较为正规的交易,人们在获取免费服务时会泄露更多的隐私。研究人员谈到了“隐私权悖论”的现象:当被问及隐私权时,人们表示他们很关心自己的隐私,而他们的行为却远非如此。免费经济同样困扰着竞争监管机构。过高的市场支配力可以定义为,企业能够将价格提升到高于竞争性市场中要价的水腊宴悉平。没有明码标价可以比较,且用户只需点一下鼠标就可轻易转向其他选择——这样看来,谷歌这样的公司好像是在一个竞争惨烈的环境中运营。如果这样想就未免天真了。虽然转换服务商的成本极低,消费者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自由。例如,谷歌在欧盟大多数国家控制着超过90%的互联网搜索的市场份额,今年6月,因为在搜索结果中将自己的比价购物服务置于其他竞争对手之上,欧盟反垄断机构向其罚款24亿欧元(27亿美元)。它的服务或许是免费的,但是反垄断人士判定,它的市场支配力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在没有标价的情况下,竞争不足会以其他方式呈现,比如要求消费者提供超出其意愿的信息,或者在服务中填满广告而让消费者不堪其扰。天下没有免费的交易免费经济是否需要修正?如果需要,该怎么修正?对此人们意见不一。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在《谁拥有未来》(Who Owns the Future?)一书中表示,如果用户在网络上
时间:2024-08-11 20:09:23
本类最有帮助
Copyright © 2008-2013 www.wangwen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2000710号-1
投诉邮箱: